勇士队在开拓者队的比赛中,巴特勒的一记令人惊异的操作使得全场观众瞠目结舌。他携带球快速突入禁区,面对空篮并没有直接上篮,反而反手将球传给外线队友。最终这一连串操作以追梦者的三分球精准命中而结束。这一场景令人想起了巴特勒在76人时期的那位名为西蒙斯的球员,他的传球似乎在刻意证明“我能传”。
然而,巴特勒与西蒙斯毕竟不同。尽管本赛季他单场拿下20+得分的能力依然存在,虽然三分球命中率不尽如人意,但并未完全丧失其战斗能力。那么为何他在关键时刻却选择“不攻”?或许我们可洞察勇士队的战略思考。
在深入剖析之后,发现这支勇士队伍在本赛季初期并没有全力以赴冲击总冠军。管理层在赛季中期引入巴特勒时,或许只是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库里的年龄又增长了一岁,追梦者的状态也起伏不定,新秀们还在成长的路上需要更多的磨炼,因此直接梭哈去争夺总冠军的难度显得较大。
然而,巴特勒的到来出乎意料的提升了球队的表现,他的表现让勇士队的战绩意外地攀升至西部第六。这或许说明管理层的初衷就是以“试试看”的态度来维持球队的票房收入,并期待能走多远就走多远。
展望下个赛季,勇士队拥有“库里+巴特勒+格林”为核心架构的争冠阵容仍具有夺冠的可能性。巴特勒本赛季虽然场均出手次数不多,但场均篮板、助攻和抢断的数据均超过了他在热火时期的发挥。教练科尔显然在有意让他转型,减少强攻硬解的打法,更多地参与策应和过渡。
这种安排背后隐藏着多重意图:首先是保护库里和追梦的体能,避免他们在常规赛中过度消耗;其次是测试“库里+巴特勒双核驱动”的兼容性;最后也是为了减少巴特勒受伤的可能性。巴特勒的“拒投不攻”策略恰好符合这一逻辑。尽管他的三分命中率并不高,但单打效率仍然在线。科尔让他多传球,本质上是在通过比赛来锻炼他适应无球走位和观察队友跑动的能力,为下赛季围绕“库追巴”设计战术打下基础。
本赛季勇士队的轮换阵容可谓是花样百出,时而调整首发阵容,时而变换内线搭档。这种频繁的变阵实际上是在测试不同阵容的化学反应。而巴特勒作为“组织前锋”的角色正是这种试验的一部分。随着追梦年龄的增长,勇士队急需第二个能持球策应的锋线球员。巴特勒的传球视野和大局观正好弥补了这一空缺,他已经成功解决了第二进攻开发的问题。
更值得一提的是,巴特勒的“进攻划水”反而激发了队内年轻人的活力。他的传球吸引了防守,为队友创造了更多的空间。本赛季勇士替补场均得分联盟第二,比上赛季更加均衡,这其中就有巴特勒的神奇之力。
勇士队过去几年曾因“梭哈当下”而吃尽苦头。在得到别利察和波特的冠军赛季虽然成功,但随后高薪续约普尔、维金斯导致的薪资爆炸差点浪费了库里的最后巅峰。如今的管理层变得更加聪明,他们选择以低成本试一年,解套合同后还放走了克莱。即使今年冲冠无望,只要保住季后赛席位、培养新秀、维持库里的状态,休赛期仍有空间补强优质拼图。
巴特勒虽然已经35岁,但在勇士队中依然保持着场均1.7次抢断的防守表现。对他而言,避免受伤比追求高得分更为重要。只要库里、巴特勒、追梦三大核心能健康进入下赛季,围绕他们组建争冠阵容的主动权就还在自己手里。
勇士队让巴特勒继续扮演“组织前锋”、第二出球点的角色,常规赛中减少强攻而专注于策应和防守。季后赛则会根据对手的强度逐步释放他的单打能力。同时,管理层需在休赛期利用市场机会,通过选秀权和角色球员的交易换取大中锋以增强内线深度。如果能再得到一位像开拓者前锋阿夫迪亚这样的球员,那么管理层可就真的封神了。
最重要的是保持耐心——只要库里保持健康,巴特勒不崩溃,这套“以拖待变”的策略很可能在下个赛季迎来真正的爆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