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主帅球员脱节,自大心理影响,中国足球出路何在?

    



自国足出征世预赛以来,承载着4分雄心的他们与沙特和澳大利亚的对决中遭遇了两连败,开局阶段的小胜无法掩盖后续比赛的失利。国青队在冲击世青赛的关键时刻倒在了加时赛前,而国少队也未能实现跻身世少赛的梦想,两轮比赛后便提前出局。这三个月里,中国足球似乎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寒冬,盲目自信成为他们屡次遭遇打击的共同原因。

在U17亚洲杯之前,国少队曾被寄予厚望,但在比赛中却显露出颓势。即使在面对巴林U17、不丹U17和马尔代夫U17时打进17球,控球率和射门次数占优,也无法掩盖他们在关键比赛中的失利。在备战期间,国少队就已显露出问题,连续大比分输给中国U18和印尼U17,正赛阶段的两连败只是这种状态的延续。

盲目自信和乐观态度在世预赛中再次显现。当抽签揭晓,国足同组出现三支卡塔尔世界杯表现出色的球队时,外界认为这是“我们的世界杯”,更看重体验而非成绩。然而,国足即使面对近年来状态最差的沙特和澳大利亚也未能拿分,对手经过调整后实力进一步提升,两战拿4分的目标变得遥不可及。

国青队的失利看似可惜,但其实是其真实实力的体现。在比拼替补阵容时就不敌澳大利亚U20,遭遇沙特U20绝杀也暴露出球队在阵容深度和把握机会方面的不足。国少队的主帅上村健一因管理方式和备战策略备受诟病,而伊万科维奇则因排兵布阵和球员选择的问题受到质疑。

从李源一在中超的出色表现却被国足弃用,到一些在中下游球队锻炼的球员无法得到国家队的机会,显示出国家队与“教授”级外教的“土洋之争”。然而,对于长期积弱的中国足球而言,未必能够适应跟着“教授”上课的节奏。

在亚洲赛场上,旅欧军团的规模是衡量球队竞争力的标准。然而,中国足球的旅欧潮流已经偃旗息鼓,留洋机会屈指可数。与此同时,近邻日本和韩国的足球已经完成了从亚洲到世界的跨越,昔日的同辈如乌兹别克斯坦和伊拉克也已实现了跨级锻炼。相比之下,中国球员缺乏高强度比赛的锻炼机会,这也导致了他们在成年队层面的差距越来越大。

在亚洲赛场上举步维艰的各级别国家队以更大幅度的败退回应了FIFA各项赛事的“注水”时代。令人担忧的是,从国青和国少队球员的能力和发展轨迹来看,未来与亚洲各国在成年队层面的差距只会越来越大。即使有像王钰栋这样的闪耀球员,也因为缺乏有效的留洋机制而无法得到更高的锻炼机会。

因此,中国足球需要深刻反思并采取有效措施来改变这一现状。这包括加强青训体系建设、鼓励球员留洋、提高教练水平、加强与高水平球队的交流等。只有这样,中国足球才能真正走出低谷,实现长期的繁荣和发展。


【资讯关键词】:  国少队  亚洲杯  国青队  中国足球  国足沙特  伊万科维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