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4月21日的夜晚,《北京青年报》发布了一则引人注目的报道。报道中提到,在U21联赛中出现的15-0比分差距,是自该联赛在2022赛季恢复完整建制后罕见的大比分差距。这一现象的背后,实际反映了不同级别联赛俱乐部间人才储备和青训工作的差异,仿佛成为了一面镜子,揭示了各家俱乐部间的青训水平和竞争力。
该报进一步表示,U21联赛的稳定发展和逐步增容,是相关俱乐部对梯队人才培养和锻炼重视的体现,同时也映射出了中国足协和职业联赛管理部门对这一工作的支持态度。然而,由于不同级别、同级不同俱乐部的青训基础、财力、以及理念的差异,各U21队的实力呈现出明显的参差不齐态势。有的俱乐部队之间的实力差距之大,几乎可以用天壤之别来形容。
此外,媒体还指出,随着金元足球的退潮,中国职业足球在投入方面逐渐趋于理性。然而,在大部分俱乐部股权模式单一、资金缺口巨大、运营缺乏盈利模式支撑的背景下,投资者们大多将重心放在了一线队的投入上。对于U21联赛来说,只有像申花U21队这样拥有强烈冲乙愿望或青训基础雄厚的强队,才会相对更加重视。这一现象不禁让人思考,如何在保证一线队竞争力的同时,也能有效推动U21联赛等青年联赛的发展,以实现中国足球的长期、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