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象新闻记者 宋双庆报道
当中国男足在美加墨世界杯亚洲区预选赛的激烈竞争中,以微弱的6分在C组排名垫底时,其晋级下一阶段附加赛的可能性已近乎微乎其微。这种困境下,中国足球的现实与未来显得尤为令人担忧。
然而,中国足协在4月25日并未因此而退缩,反而毅然决然地启动了2026世界杯亚洲区附加赛承办城市的征集工作。这一决定与国足的现状形成了鲜明的反差,引发了无数球迷的深思与感慨。
根据亚足联最新的赛事规则,亚洲区的世预赛附加赛将于2025年10月举行。届时,6支球队将被分为两组进行单循环比赛,小组第一将直接晋级世界杯,而第二名则需要再参加洲际淘汰赛。然而,对于目前处于“地狱难度”的中国队来说,即使最后两场比赛全胜,也难以抵挡净胜球-13的巨大劣势,可能因相互战绩差距被挤出附加赛的门槛。
中国足协在发布的申办细则中,对承办城市的硬件设施和服务提出了极高的要求。比赛场地需满足严格的灯光照度标准,同时需提供五家以上的星级酒店以及完备的安保、医疗、媒体宣传等服务。这些要求无疑展示了足协对于申办赛事的决心和投入。
然而,根据DeepSeek的预测,国足晋级附加赛的概率仅为10%-15%,最终晋级世界杯的概率更是不足5%。尽管如此,足协在公告中仍强调申办附加赛是“保障国家队继续冲击世界杯的关键战略”。这一决定在社交媒体上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和争议。
尽管争议不断,但足协的申办计划也有其“现实考量”。业内人士认为,中国足协希望通过承办此类大型赛事向国际足联展示其组织能力,为未来申办世界杯积累政治资本。对于承办城市而言,这也是一个提升基础设施、打造“城市名片”的机会。
然而,在这场争议的背后,是中国球迷的集体情感创伤。从2002年首次晋级世界杯的狂喜到如今沦为亚洲足球的弱队,23年间中国足球一直在“折腾”与“失望”的循环中挣扎。正如某资深足球评论员所言:“中国足球需要的不是承办世界杯和其他大型赛事的虚荣,而是真正的由根而起的改革。”
在这场关于中国足球的讨论中,我们看到了球迷的期待、争议、失望与希望。希望在未来,中国足球能够真正找到属于自己的道路,走出这片困境,重振雄风。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审核:闫莹)